“今年是旱堿麥長勢最好的一年。”回顧剛剛過去的麥收季,滄州市渤海新區黃驊市舊城鎮后仙莊村村民楊東進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塊麥田畝產超300公斤,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他說。
“鹽堿地上種糧難”,曾是制約當地糧食生產的一大難題。
“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旱不澇收堿嘎巴。”回憶起過去的場景,楊東進歷歷在目。
鹽堿地不利于植物的生長,但這些土地并非一無是處,豐富的礦物質基礎,相對較長的生長周期,造就了旱堿麥麥香濃郁、綿軟筋道的獨特品質。
為充分利用好鹽堿地獨特的資源,近年來,滄州市以發展耐鹽堿農作物適應鹽堿地為重點,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等高校院所的對接合作,開展小麥育種技術攻堅,深入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真正做到向鹽堿地要糧、向科技要糧。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種子是農業的“芯片”。
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1975年就開始尋找最耐鹽的種子。經過7年的努力,到1982年,他們選育出了“冀麥32”,讓小麥畝產達到了150公斤,后來選育出的“捷麥19”,讓畝均產量增加到了260公斤。
目前,黃驊市主要培育推廣了“捷麥19”“滄麥6002”“滄麥6003”等高產量、耐鹽堿、抗旱抗寒性強的小麥品種,讓旱堿麥的產量逐年增加。
要想在鹽堿地里種好糧,除了要選好種子,土壤治理也很重要。
有句農諺叫“麥要澆苗,菜要澆花”,怎樣才能留住天上水、調動土壤水,滿足小麥用水需求?這個問題是科技人員在鹽堿地推廣微溝播種技術的原因之一。
“‘溝播’的微溝處土壤鹽分較低,溝底兩側種小麥則可以躲鹽避害,同時,微溝還能積蓄降水。”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副站長郭凱說,“另外,播種時把溝內的覆土壓實,加強了土壤毛細管的連接,更易于調動深層土壤水,便于小麥吸取水和養分,起到提墑保墑的作用,保證了正常出苗和生長。”
這些年,南皮生態農業試驗站與中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黃驊市各鄉鎮農技站開展技術交流等活動,共同完成了很多旱堿麥種植技術的改進和推廣。
如今,鹽堿地上不只能產糧食,還長出了耐鹽堿的中草藥、牧草、林果等特色作物。
小暑時節,走進滄州市南皮縣寨子鎮,連片的苜蓿流青滴翠,萬畝紫花苜蓿迎來豐收。
近年來,滄州市挖掘東部鹽堿地潛力,改良土壤,以綠養地,全市新增苜蓿種植8萬畝,總面積發展到28萬畝,占全省種植面積的67%。
鹽堿地里長出的高產苜蓿草,也讓奶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據了解,全省苜蓿保有面積40萬畝以上,每年可收獲苜蓿干草約30萬噸,河北奶牛存欄也從106萬頭增長到148萬頭,生鮮乳產量從385萬噸增長到547萬噸,增速全國第一。
既要種得好,又要產得優,還要賣得好。
走進黃驊面花制作非遺工坊可以看到,經過兌水、和面、蒸制、點頭彩等18道工序后,一屜屜面花就露出了真容。
用旱堿麥加工、印刻著寓意吉祥圖案的黃驊“面花”,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早在幾年前,黃驊面花就被端上北京人的餐桌,而用旱堿麥面粉加工的果蔬面、蝴蝶面等形態多樣的面食產品,更是深受消費者青睞。
目前,滄州市培育了旱堿麥專業加工企業6家,年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以上,初步形成了集種植、加工、倉儲、物流、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孫晨光表示,今后,河北將大力發展旱堿麥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將鹽堿地資源劣勢轉化為高品質農作物產業優勢,全力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